近期,皇冠新款入口朱国萍教授带领《基因密码——预见未来的自己》校通识课课程组的沈小鹏副教授、王鹏副教授、罗林杰副教授,在赭山校区田家炳教学楼报告厅,为来自新、老校区2018级生物技术专业的全体员工、2017级的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以及法学、思想政治教育、语言文学等专业的的200余名员工进行了基因编辑知识的普及。

首先,罗林杰副教授给大家作了《上帝的手术刀——基因编辑的前世今生》的报告。罗老师介绍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解释了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区别,随后介绍了20世纪80年代的基因打靶技术、20世纪90年代的ZFNs技术和TALENs技术、以及近年来的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并总结了基因编辑技术的优缺点。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解,很快带领员工们徜徉在知识的海洋里。为了让同学们更好的理解基因编辑技术,罗老师随后又详细介绍了第一代到第四代的试管婴儿技术,以及所谓的第五代试管婴儿技术即诞生基因编辑婴儿的技术。

 

讲座之后,同学们和课程组的老师们就基因编辑技术和基因编辑婴儿事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皇冠新款入口年青学子们对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的高度关注促成了此次讲座,大家对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既感到激动,也感受到肩头沉甸甸的重担与责任。一位法学专业的员工指出:许多西方国家的科学家不敢做将一些基因技术在人体上做实验,是因为掌握这些高精尖技术的国家,基本都通过立法,建立了完备的监督以及惩戒机制,而我们国家对这方面的规定散见于一些文件中,没有多大的约束力。法律缺位,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相关技术使用的乱象丛生。现在迫切需要国家通过立法来对科学家们行为进行监督、规范和惩戒。同时也需要在国家层面建立最高伦理委员会,来对人体实验进行统一管理。”该员工还指出,作为自然科学研究的后备力量,理科员工还是需要加强人文伦理方面的学习和熏陶。随后来自思想政治教育、汉语言文学、生物技术等专业的员工就感兴趣的问题,和老师们进行了探讨。最后,课程组老师们强调了科学研究的道德底线是不容逾越的,任何科学技术都是双刃剑,任何科学研究都要在法律或法规规定的范围里进行。

 

今年下半年,教务处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对校通识课进行了全面梳理,并且强调在未来要大力建设校通识课。《基因密码——预见未来的自己》就是由朱国萍教授带领自己的科研团队成员,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一门将基因科学知识科普化的新校通识课程。本课程旨在通过基因科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拓展员工的知识领域,学会综合交叉不同专业的知识,激发员工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欲和学习积极性,进而感受自然科学的魅力,培养员工的观察、分析和理解能力,促进员工德才兼备,适应社会的发展。来自生物技术、生物科学、生物制药专业以及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舞蹈表演、会计学、思想政治教育、运动训练、法学、投资学、城乡规划、物流管理、历史学、摄影、音乐学、心理学、教育学、工艺美术、经济学、美术学、应用化学、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非生物专业的共17个学院、57个专业的300名员工完成了课程学习,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观点对基因科学的很多热点问题进行了汇报演讲。